肺炎支原体(Mycoplasmapneumonia,Mp)是一种临床常见的病原微生物,是儿童呼吸道感染的重要病原之一,在各个年龄组均可致病。
Mp是儿童社区获得性肺炎(community-acquiredpneumonia,CAP)的重要病原体,可占儿童CAP的10~30%[1],Mp流行时所占比例甚至会进一步增加[2]。
目前认为,Mp的致病机制是通过黏附及细胞毒效应对呼吸道上皮造成直接损伤,部分病例可能会通过免疫机制引起重症肺炎及其他系统损伤。
病例呈现
住院经过:患儿5岁,女,以「咳嗽7天」为主诉入院。
入院时查体:
体温:36.5℃;脉搏:110次/分;呼吸:23次/分;神志清楚,精神一般,双侧瞳孔等大等圆,对光反射灵敏,全身无皮疹、出血点,全身浅表淋巴结未及肿大,面色无发绀,三凹征阴性,双肺呼吸音粗,双肺呼吸音对称,双肺可闻及少许中湿啰音,心率110次/分,律齐,心音有カ,心前区未闻及明显杂音,腹软,未见胃肠型及蠕动波,肝脾肋下未及。肠鸣音正常,四肢未稍温,毛细血管充盈时间小于3秒,四肢肌力肌张力对称正常。手足、臀部未见疱疹。
辅助检查:
2019-11-07门诊检测血常规:白细胞计数14.4×10^9/L,中性粒细胞百分比34.1%,血红蛋白139g/L,血小板计数379×10^9/L,C-反应蛋白4.2mg/L。胸片提示:右侧肺炎。
2019-11-08入院后检测血常规:白细胞计数9.49x10^9/L,血小板计数419x10^9/L,中性粒细胞百分比45.700%,血红蛋自132g/L,C-反应蛋白3.10mg/L。生化全套:大致正常。
病原学检测:血培养:未见细菌生长。呼吸道病原体IgM九联检:均阴性。肺炎支原体总抗体1:40(阴性)。13种呼吸道病原体多重检测(ResP13,宁波海尔施基因科技):肺炎支原体-DNA阳性,余阴性。
诊疗经过:
患儿因反复咳嗽7天来我院就诊,查体可见肺部湿罗音,门诊考虑社区获得性肺炎,予以头孢噻肟治疗。
收治入院后完善相关检查,血常规提示白细胞升高,胸片显示右侧肺炎,肺炎支原体抗体检测为阴性(肺炎支原体抗体1:40,≥1:160为阳性),13种呼吸道病原体多重检测(ResP13)提示肺炎支原体阳性,最终临床诊断考虑为肺炎支原体导致的支气管肺炎,调整抗生素为阿奇霉素,同时予以祛痰雾化、补液等对症支持治疗。
治疗后患儿症状逐渐好转,查体肺部啰音消失,复查胸片提示:肺炎吸收消散期,复查血常规白细胞、CRP恢复正常范围,复查肺炎支原体总抗体明显增高(1:1,280),符合肺炎支原体感染诊断。患儿病情好转后予以办理出院,医嘱继续服用阿奇霉素至足疗程。
病例解读
分子诊断与血清学联合诊断已经逐渐成为的Mp感染诊断的主要策略[3]。
血清学检测是以往Mp诊断的主要方法,主要包括IgG和IgM两种,通常在感染后1周可以测到肺炎支原体抗体,3~6 周抗体滴度达到高峰,然后开始下降,因此在急性期检测时灵敏度存在缺陷,同时有一定的滞后性,不能用来评估抗感染治疗效果。
急性期 IgG 抗体的阳性率小于50%,恢复期IgG抗体阳性率可以达到82%。在儿童患者中,急性期IgM抗体的敏感性仅为31.8%,但利用急性期和恢复期双份血清检测时,IgM抗体的敏感性可以增加到88.6%[4]。单独一次的血清学检测存在漏诊的风险,恢复期与急性期相比抗体滴度升高 4 倍或以上有诊断意义。
随着技术的发展,分子诊断技术在Mp诊断上的应用也越来越多。与血清学检测相比较,分子诊断有检测速度快,灵敏性、特异性更高,可同时检测更多病原等优点。多种检测方法联合应用可以提高检测的敏感性及特异性,但当出现不同检测结果不符时,需要进一步联系临床,根据病人的临床症状结合实验室检测结果,做出正确的诊断。
表1:肺炎支原体感染时病原学与血清学联合诊断时解读方法
本病例即为血清学检测与分子诊断联合诊断Mp感染的典型病例,该病例血清学检测表现为典型的急性期Mp抗体检测阴性,但在恢复期抗体滴度明显增高(32倍),而基于核酸检测的、可对11种常见呼吸道病原进行筛查的分子诊断方法ResP13在急性期就已经检测出Mp阳性,结合患儿临床表现和血常规、胸片,即可诊断肺炎支原体导致的支气管肺炎,而后续复查的血清学检测也进一步验证了诊断的正确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