米兰平台,官网

语音答疑

查疾病 找医生 找医院

心衰是造成的原因

发布时间:2019-11-2854934次收听

语音内容:

心衰都是由于其他的心脏疾病发展到最终的结果,实际上是处于心血管疾病的终末期,属于比较严重疾病。
心衰通常分为收缩性心衰和舒张性心衰,还可以分为右心衰和左心衰。心衰不同的分型,表现形式也不同;但是都会造成心脏输出量减少,病人生存率从出现症状开始,五年生存率只有50%。
所以,心衰是非常严重的疾病,对人的生命安全造成极大的危害。

分享到微信朋友圈

×

打开微信,点击底部的“发现”,

使用“扫一扫”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。

相关推荐

02:48
心衰诊断标准
心力衰竭的诊断,需要结合症状和体征、超声心动图结果以及生物学标志物检查结果综合判断。根据LVEF水平的高低,可分为射血分数降低的心力衰竭、射血分数中间值的心力衰竭以及射血分数保留的心力衰竭3大类。中成药在治疗慢性心衰方面具有独到的优势,如具有益气强心的功效,研究显示,其可增加心肌收缩力,改善心脏的前负荷,防止或逆转心室重构,从而有效改善心衰症状,可在医生指导下使用。
04:17
缓解心衰的方法
当出现心力衰竭的时候,有一些措施可以适当的缓解心力衰竭的症状。比如嘱患者坐位呼吸,双下肢下垂以减少回心血量,同时停止一切有可能增加氧耗的活动。条件允许时可以给予吸氧,要严格的限制液体入量,最好是不要摄入液体。心衰最怕吃什么食物心衰不能吃刺激辛辣的食物、难以消化的食物、油腻的食物和硬食。并且不能吃的过饱,不能多喝水,避免剧烈运动,要休息好保持心情舒畅,可以服用生脉饮、螺内酯、地高辛、黄芪口服液,详细治疗之间应该到当地医院心内科咨询一下。心衰吃什么药心衰的治疗药物需根据具体情况决定。如果是单纯心功能引起的心衰,特别是右心衰,还是以利尿为主,减轻心脏负担,就像挑重一样,如果减轻了一些压力,减轻心脏的做功会带来好处;如果对于左心衰,心脏就像个发动机一样,如果心脏收缩力不够,就增强一点加强心脏收缩力的药物,这是对心衰的不同治疗。心衰的药物治疗是一方面,另外就是生活方式可能也要注意,包括饮食,特别是老年人,特别是南昌的朋友,可能口味比较重,所以建议低盐、低脂、低钠饮食,也有助于心衰的改善。心衰最有效偏方治疗心衰并没有什么有效的偏方,也没有什么有效的治疗方法,主要是结合症状来进行正规的治疗。治疗心衰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:1.强心剂。比如用地高辛、西地兰等药物,可增强心肌的收缩力,减慢心率;2.利尿剂。比如呋塞米,可减轻心脏负荷;3.扩张血管药物,比如硝酸甘油、硝普钠,可扩张血管,降低血压;4.金三角,比如倍他乐克、醛固酮受体拮抗剂;5.生活方式干预,控制饮食,限制钠盐的摄入,保持稳定的情绪,控制体重,以减轻心脏的负荷。严重心功能不全或急性左心功能不全衰竭者,应采取端坐位,同时双腿下垂使回心血量减少,肺活量增加,可缓解呼吸困难。心衰的最佳锻炼方法心衰患者在制定运动处方时,要充分考虑患者的病情、体力状况、既往参加体育锻炼的经历、心理状态等综合情况,制定个体化的运动处方。心衰患者的运动方式主要以有氧运动为主,如走路、骑车、游泳、爬楼梯等,每次运动时间以30-60分钟为宜,要包括热身运动10-15分钟,有氧训练20-35分钟,和放松运动5-10分钟。对于体弱者可以适当延长热身运动的时间,运动频率以每周3-5次为佳,同时可以配合阻力运动,如采用哑铃、杠铃、弹力带等方式,可以显著改善肌肉收缩力以及神经肌肉功能,增强运动康复的效果,是有氧运动的补充。
02:23
老年人心衰怎么治疗
老年人心衰的治疗,应该首先对所有可能导致心脏功能受损的常见疾病,如高血压、冠心病、糖尿病、代谢综合征等,在尚未造成心脏器质性改变前,早期进行有效治疗。对于少数病因未明的疾病,如原发性扩张型心肌病等,也应早期积极干预,延缓疾病进展。消除诱因方面,常见的诱因为感染,特别是呼吸道感染,应积极选用适当的抗感染治疗。药物治疗中,利尿剂是心力衰竭治疗中改善症状的基石。洋地黄类药物作为正性肌力药物的代表,用于治疗心衰已有两百余年的历史。目前中成药物也有良好疗效。如临床常用药物心通颗粒,有提高心肌细胞耐缺氧能力、扩张冠状动脉、改善微循环、抗血小板聚集等功效,从而在根源上对抗心力衰竭。
心衰的药物治疗有用吗
治疗心衰的药物比较多,原则是强心、利尿、扩血管,一般来讲,只要通过积极的药物治疗,能有效缓解患者的症状。临床上最为常见的是利尿剂,属于心衰患者的基础用药,不仅能够缓解心脏的负荷,而且还能够控制心衰的水钠潴留。其次,β受体阻断药对于非急性期的心衰患者有着明显的改善作用,但需要注意的是,在服用的过程中一定要随时检测心率。最后,对于增加心脏的搏出量的强心药物,服用之后可以有效使心率减慢。建议患者在治疗的过程中配合使用扩血管药物,改善心脏的前后负荷,缓解心衰症状。
语音时长 01:00

2021-04-22

71779次收听

两大原因导致心衰
心脏是我们身体一个很重要的部位,但是一旦发生疾病的话,就要注意起来了,心衰就是发生在这个部位的一种疾病,如果不注意护理的话,那么会给我们的健康带来极大的威胁,甚至可能会威胁生命健康,下面我们了解一下两大原因导致心衰。
心衰的有效预防方法
相信很多人都想知道心衰的有效预防方法,因为这种疾病的患者正在不断的增加,让一些朋友承受了不小的折磨和伤害,想要规避疾病危害,大家一定要正确的了解疾病,尤其要知道心衰如何预防,这样才能够规避疾病危害的发生。
急性心衰能活多久
急性心衰患者能够活多久具有不确定性,由多方面的因素而定。如果在发病后任其发展,未及时治疗,合并其他并发症自然生存期较短,仅为3~5年左右。若是在发病后及时治疗,长期用药,控制病情,生存期较长,甚至可以保持正常生命。影响急性心衰患者具体生存期的因素为:是否伴有其他并发症、是否治疗得当。
左心衰有哪些症状
心衰发作时,症状表现较为突出,患者会出现劳力性呼吸困难、端坐呼吸、阵发性呼吸困难等各种呼吸困难性症状。而随着病情深入,患者还会出现咳痰、咳血、少尿以及其他肾脏功能损害性症状。
怎样确诊心衰
心衰的诊断,首先应明确有哪些能引起心衰的危险因素或疾病,然后再通过临床特征、相关检查等指标综合判断。心衰有基础疾病或其他危险因素。几乎所有的心脏疾病都出现心衰,比如冠心病、心肌病、心肌炎、心脏瓣膜病、先天性心脏病等,其他因素如长期没有控制的高血压、糖尿病、甲状腺功能亢进等可以出现心衰。心衰患者有活动后的呼吸困难,严重可出现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甚至不能平卧,活动耐量下降甚至不能从事任何活动,还出现水肿、腹水、肝大等症状。在辅助检查方面,心脏超声检查可明确评估心脏结构和心脏各个腔室大小、室壁厚度以及心脏活动时的舒缩功能,是诊断心衰的重要指标之一;化验血B型利钠肽即BNP,也是诊断心衰的重要指标。其他检查指标如心电图、平板运动心电图、胸片、心脏放射性核素检查等,也有助于心衰的诊断。另外,还应根据心衰患者活动受限的具体情况判断心脏功能的分级。
语音时长 02:00

2020-02-19

57317次收听

心衰吃中药期间需要停用西药吗
心衰吃中药期间不需要停用西药。心衰病人通常是各种心脏病发展终末阶段,病情较严重,危害性很大,五年死亡率达到50%。应中西医结合治疗,在使用中药治疗的,也要使用西药治疗。某些心衰较轻病人,使用中药治疗后,可逐渐减少西药用量;如果减少西药用量,还能很好控制病情,可尝试停用西药。要密切注意观察;对较严重心衰患者,不建议撤出西药治疗,应采取中西医结合治疗。
语音时长 01:09

2019-11-28

64523次收听

心衰患者如何评判中医治疗的疗效
对于心衰病人而言,要判断中医疗效首先体力是否改善,水肿是否减退,是否可平卧睡觉等式。因此很容易评判中医治疗心衰,中医对于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,延长患者的寿命非常有帮助。心衰患者一般会存在严重的体力问题。比如气短乏力,属于中医气虚的范围;有些病人水肿,也有些病人表现为活动耐量非常低,有些病人睡觉不能平卧,分别属于中医气虚、水肿;有的病人怕冷,属于阳虚。
语音时长 01:11

2019-11-28

62314次收听

02:15
心衰的治疗
心衰的治疗包括生活方式上、医疗手段上、外科治疗上和药物改善等各个方面。第一,在生活方式上,注意避免暴饮暴食,过多饮水,食盐摄入过多,即低盐饮食。第二,在医疗手段上,首先治疗原发病,分析心衰的原因。心肌缺血,冠心病导致的心功能不全需要服用扩血管药物,用支架改善心肌供血等治疗。第三,在外科治疗上,包括心脏辅助装置帮助患者心脏往外摄血,心脏移植。第四,心衰的药物治疗是基础。改善长期预后的药物,比如血管紧张素、β受体阻滞剂、螺内酯,甚至包括最新的药物诺欣妥;改善心衰症状的药物,比如利尿剂,扩血管药物,强心药。
心衰怎么治疗
心衰的治疗方法首先要严格控制盐的摄入量,盐会直接增加心脏的负荷。也要控制可以加重心衰的危险因素,如高血压、糖尿病、冠心病等疾病,适当控制饮水及运动;药物方面主要应用倍他乐克、ACEI、利尿剂、肾素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等。
语音时长 01:55

2018-06-29

64887次收听

夜间喘憋,端坐呼吸,需警惕心衰
在生活中,我们可能会遇到身边的家人或朋友出现夜间喘憋,需要坐起来才能稍微缓解的情况,这样的病人往往是在夜间睡眠时突然出现气短憋醒,同时伴有不能平卧、乏力、咳嗽咯血、心慌等不适。这时不了解情况的家属可能会误认为是咳嗽不畅,痰阻气道引起的,给病人一些止咳化痰药以期缓解症状。而事实上可能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。应该及时到医院就诊,让专科医师诊断治疗。
05:03
心衰的护理
对于心衰患者而言,其实护理和治疗有着同样的重要性。那心衰患者在护理措施又有哪些呢?第一,每天测量体重,需同一时间,相同条件下称重;第二,坚持适当的运动,切忌过度劳累疲乏;第三,食用有营养、助消化的食物;第四,作息要规律。